摘要:智慧教育是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中课堂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本实践研究以畅言智慧课堂为智慧教育平台,着眼于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进行如下探索:共享优质资源形成有效备课、反馈预习结果促进课前导学、发挥互动功能凸显学生主体、应用数字资源打造高效课堂、改进作业设计实现有效反馈,构建智慧教育平台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应用范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智能化服务,达到减负增效效果。
关键词:高中课堂教学;智慧教育;畅言智慧课堂
【引言】2019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指出到2022年要基本实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1]以智慧教育平台为依托,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研究,能够有效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智慧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
课题组以系统的理论学习为切入点,以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研为起始点,以畅言智慧课堂教学平台为实践载体,认真设计教学案例,规范组织课堂教学,完成基于畅言智慧课堂的五个应用方向的研究,以及智慧教育平台和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应用范式的提炼,既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又提升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既促进了课堂教学的良性发展,又加强了师生教学、学生学习的获得感。
一、智慧教育理念下教师集备和教研方式的创新
在智慧教育理念下,借助互联网资源,依托智慧教育平台的高效沟通方式和海量教研信息,实施创新型教师集备与教研活动,能够突破地域、时空对教研活动的制约,有效提升教研活动的时效性和集备质量。[2]
在智慧教育理念背景下,我们要看到线上线下各自具有的优势,要实现线上线下教研活动的互相融合。教师在自主备课时遇到问题后,首先通过智慧平台资源查询或互联网查询寻找解决办法,在获得方法后将其分享至教研群,邀请其他教师共同参与线上研讨。在线下集备时,可以将遇到的问题或想到的方法列出来继续探讨,让其更加符合专业教学和学生学情。在线上研讨过程中,还可以进行跨校或跨区域的学科协同备课,拓宽教研的范围与教师的视野。
课例探讨是教研活动的必要内容,为了提升教研效率和集备质量,主备教师可以提前录制讲课视频或微课片段上传至教研群,同教研组教师可以寻找合适的时间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随时随地观看,并在群内进行即时点评或记录心得。在线下集备时,大家可以就共性问题进行视频回放,把问题具化为观察微点,把完整的活动拆解为独立单元,透过观察点对单元定格,通过反思研讨进行方法提炼。而且,视频回访可以降低集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主观随意性。
(三)开展全员参与充实化的留痕式教研
要落实教研活动的实效性,需要确保教研组的每一位教师都领会了教研的内容,并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如建立教研活动记录表,每次指定一名教师记下内容要点,并以在线文档的形式发布到教研群,其他老师可以阅读,补充,完善,最终形成一份凝结集体智慧的教研材料。集体完善的方式还可以用于设计教案、导学案等材料,这样既能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集备的主观能动性,还能为教研组保留珍贵的教研活动素材。
二、智慧教育理念下课前导学设计的创新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学会学习;新式课堂教学,强调前置性学习。依托智慧教育平台进行的“课前导学”,可以选择性的前置部分新知识的学习,从而减轻学生的课堂学习压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课堂发生“惊喜变化”。
(一)基于“资源+反馈”的新授课导学
利用智慧教育平台能够创设形式多样的导学任务,教师可以把学生需要课前了解的背景资料或知识点,利用畅言智慧课堂“AI录课”功能进行讲解并生成微课,还可以借助畅言智慧课堂的“教材资源”、校本资源和区资源库中已有的相应资源,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分层推送电子文档、语音、网页等形式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课前预习时可以随时将自己的疑惑以文字、语音或图片等形式加以反馈,便于老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调整授课内容。
(二)基于“导图+检测”的复习课导学
利用智慧教育平台能够设计层次递进的导学任务,教师可以课前将复习“导学单”推送给学生,“导学单”分为“理一理”、“试一试”、“问一问”三个模块。“理一理”要求学生自主梳理基础知识,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上传平台。“试一试”要求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自我检测,以了解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问一问”要求学生记录下自己在梳理和检测过程中无法解决的问题,上传平台反馈给老师,用于教师了解学情,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三)基于“数据+诊断”的讲评课导学
利用智慧教育平台能够实现精准施教的导学任务,教师可以通过畅言智慧课堂“数据中心”生成的大数据了解班级报告,包括学情诊断、学业分析、日常表现等信息。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精确定位知识薄弱项,优选针对性练习,合理设计课前导学案。通过典型错题订正和优秀答卷展示,让学生走出知识误区,培养学习规范。教师还可以根据平台的成绩反馈,科学划分学习小组,并安排各小组录制指定试题的讲解视频,推送至学生群以备学习交流。
师生互动是学生学习中必不可少的教育形式,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方式。它渗透于学习的全过程,可以是问题或任务驱动下的互动,也可以是口头语言或书面交流的互动。
(一)以作业提交平台激发预习热情
预习的作用主要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学生对待预习的态度决定了预习的成效。布置预习任务时可以设定计分标准,并让学生通过智慧教育平台按时提交任务,能有效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热情,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可选择的学习素材,充分体现学习材料来源于学生服务于学生。
(二)以抢答、随机选人激活课堂氛围
畅言智慧课堂的“抢答”和“随机”功能,能够让学生在平等的理念下更加专注地投入课堂学习,从而给课堂带来生机与活力。“抢答”功能可用在回顾知识的课堂复习中、训练思维的快速反应中、活跃气氛的小组竞争中、检验成绩的达标检测中。“随机”功能更像是中彩票,不仅会让学生在某个时间段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还会在揭晓结果之后起到放松心情、舒缓压力、调节气氛的效果。
(三)以投票、判断讨论展示学生观点
课堂讨论是一种不同主体间有不同看法的深度互动。对于一些“是对还是错”的争论性问题,畅言智慧课堂可通过“判断”功能,为深度辨析划分出不同的阵容,并借此交锋机会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也可用畅言智慧课堂的“投票”功能反映学生的认同意愿,根据投票结果了解大部分学生的观点及所占比例,为课堂深层互动提供良好的切入口或支撑。
(四)以练习检测数据提高讲评效果
基于畅言智慧课堂的练习检测,包含了单选、多选、判断、填空、简答等多种题型,其反馈结果包含了数字、图表、图形等多种形态。而且即时反馈能够让教师快速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并能够根据反馈结果进行针对性讲解和个性化指导。另外,教师还可以选择优秀作业进行展示,以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图1
高中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具有特异性与联动性,畅言智慧课堂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途径和学习视野,营造了一种相对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可以针对重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有效的思考。
(一)利用学科工具化枯燥为趣味
基于不同学科教学重难点的特征,畅言智慧课堂提供了不同学科的应用功能。例如:语文的汉语朗读,数学的网络画板,英语的单词听写,化学物理实验室,智慧体育、边玩边学等。这些功能将晦涩难懂的知识,用比较形象和实用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找到所学知识的依托点。
(二)利用动态图像化抽象为直观
利用智慧课堂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能促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例如:在教学《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时,利用画板功能动态绘制椭圆图像,让学生对椭圆的定义以及图形都有清楚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加以突出。
图2
(三)利用互动功能化被动为主动
课堂重难点具有一定层次性,需要师生联动、生生联动,利用畅言智慧课堂主界面的电子白板功能、互动中的“学生讲”功能,小工具中的“拍照讲解”功能等,能够较好的实现教学重难点的层层剖析。例如:在讲解正方体时,教师在电子白板中打开网络画板,选取正方体动态图,每位同学都可以任选角度演示观看立体图形,从而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五、智慧教育理念下作业的设计、检查与反馈的创新
智慧教育理念下的课外作业设计是以实现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教师从学生角度出发,承认并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既体现学生个性化又体现学生的选择性。这更符合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也有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
(一)实现作业布置的多样性
运用畅言智慧教育平台“布置作业”功能,可以布置听、说、读、写、演、唱、画等七彩类型作业。学生提交文本、图片或音视频作业后,老师可对学生作业进行点评,学生之间可互相查看和点赞。既能促进知识的内化,还能提升学生的内驱力和鉴赏力。
运用畅言智慧教育平台“分组管理”功能,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同质分组,教师根据各组学生的特点推送个性化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还可以进行异质分组,各组进行互相布置作业,并进行组间验收批阅,增加组内合作,推动组间竞争,实现良性互动。
运用畅言智慧教育平台“应用中心”功能,可以运用学科软件为学生布置特色作业。如语文学科可以运用“语音测评”功能测试学生的中文朗读水平,还可以用“汉语朗读”功能,利用语音合成技术将文本合成为标准化朗读音频,指导学生进行跟读,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图3
(二)实现检查反馈的实效性
运用畅言智慧教育平台“作业中心”功能,可以获得丰富的作业完成数据,能够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情,做出科学化、精准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
“练习概览”可以看到学生练习平均用时、平均分/满分、最高分/最低分、提交人数/总人数、订正人数/总人数、优秀答题数、典型答题数,还可以看到各分数段的学生成绩分布占比、具体成绩,还有全班的薄弱知识点统计,以及根据此薄弱点推荐的微课资源,还有答题详情,包括各题的分值、平均分、得分率、优秀答题数、典型答题数、建议关注的高频错题。
“题目讲评”可以看到所有题目的原题、得分率、各选项的答题人数占比(选择题)、正确答案、解析、知识点,教师可以添加微课以供学生在订正或查看时观看,平台会根据题目推荐同质拓展练习,以供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学生详情”可以看到学生的总分、客观题得分、主观题得分、订正次数、订正数量、作答时长、提交时间,还可以在“操作”中看到每一位学生的得分情况和知识薄弱点,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学法指导和针对性作业推送。
六、智慧教育平台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应用范式
在连续三轮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研讨、反复论证,归纳出智慧教育平台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应用范式,共分为三大环节,分别是课前导学、课中研学、课后评学。
图4
课前导学环节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提前在平台上发布教学资源,以微课、导学案、预习检测题等形式,进行课前预习的实时检测。利用平台的智能批改功能减轻教师的批阅负担,同时平台还可以提供数据支撑的学情分析,有利于教师精准把握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课中研学环节以师生的合作探究为主。教师首先创设情境聚焦主题,可以复习巩固上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也可以是与新知有关的任务情境等等。然后进入探究新知培养能力环节,借助平台丰富的互动功能,激发学生个体、学生团体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专心学习的参与度。再引导学生进行学以致用巩固内化,借助平台的授课、应用等工具强化应用效果。最后进行达标测评总结升华,借助平台的实时检测功能发现学生的疑难点,进行针对性的解疑答惑,学生亦可以应用平台的画板功能绘制思维导图,搭建知识体系。
课后评学环节以师生的评价反思为主。首先教师根据平台的数据中心反馈的大数据,进行学生学习行为分析和学生学习结果分析,及时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对教学质量进行把控。其次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学习评价量表和小组评价量表,以明确自己的学习收获和学习态度,便于及时把控自我学习状态。最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推送个性化作业或补充性学习任务,以便帮助学生精准补弱。
七、研究总结
课题组以系统的理论学习为切入点,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延伸了课堂的时空范围,增加了课堂的互动活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课题组成员将将成为智慧教育平台使用的探索者、示范者、推广者,定期开展教研活动进行业务学习和理论探讨,知行合一系统开展教学实践,群策群力建设智慧课堂资源,教学相长促进学生积极转变,砥砺探索提升教师研究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信息素养 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就《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答记者问,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1904/t20190402_221873.html,2019.04.02
【2】李莉.“互联网+”背景下自主互动式教研活动的探索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8(2)
【3】赖才炎:应用畅言智慧课堂 提升互动学习效能, https://www.meipian.cn/3afs1gtb,2020.12.01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