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加强劳动教育是推进“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本案例探讨了基于智慧教育平台的支持,实施劳动教育的基本实施过程和方法,取得的一些成效和进一步实践探索的方向。育英小学东校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启了现代劳动课程的建设,并努力寻求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新路径。
青岛西海岸新区育英小学东校区,是2021年创办的一所公办小学。学校现有教职工71人,27个教学班级,1300多名学生,绝大多数学生来自乡村和城郊。
校情实际带给劳动教育的新应对。一是学校受到关于劳动教育的场地、资源和时间等方面的限制;二是关于劳动教育方面的专业师资和技术指导的匮乏;三是学生对于参加劳动教育的意识不足;四是部分家庭对于培养学生劳动教育的培养意识不强。
智能技术带给现代教育的新冲击。一系列高效、快捷、精准的教学方式的改变给以学校为主阵地的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一场教师迫于形势的自我变化和学校应时而变的教育变革扑面而来。
目前学校达到了教师、六年级所有学生配备平板,实现一人一机,依托智慧教育,所有教室均配备交互式一体机及智慧黑板。高清安全监控、精品录播教室,以钉钉平台的管理实现了校园办公和家校共育网络化,为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一、统筹课程规划
结合小学生的可利用时间、家庭分布、心理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小学劳动课程的基本要求和学校可利用的资源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统筹安排课程时间,建立系统的课程内容。根据资源环境及技术指导等诸多因素,把劳动课程统筹为家庭课程、学校课程和社会课程三类,根据不同类别制定不同的实施目标,规划不同实施方式和评价体系。
家庭课程实施路径:资源学习--动手实践--作品推送--评价分享。突出“自主+创新”的理念。本课程的实施,学校制定方案,指导整体的实施内容和方向,通过班级平台线上发布学习资源,或者推送资源平台,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规划劳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然后创作作品、分享作品、获得感悟。
家庭课程基本内容:美食烹饪、居室整理、手工制作、花卉种植、果实采摘、环境保护、体验父母的一天等内容。
学校课程实施路径:明确标准--探讨方法--合作实践--评价反馈。突出“智能+技能”的理念。学校课程分“社团劳动课程”+“常态劳动课程”两类,也是“特长爱好”+“基础任务”的体现。在劳动体验中,结合智能信息化资源的方法和学生已经具备的劳动技能,合作高效完成劳动任务。
学校课程基本内容:一是社团劳动课程,二是常态劳动课程:清洁大扫除、班级劳动周、学校文化节—美食节、垃圾分类等。
社会课程实施路径:挑选类别——参与准备——劳动体验——感悟收获。突出“动手+动心”的理念。学校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发布不同的劳动任务,同学们选择团队和承担角色,参与体验,感受服务社会的崇高和幸福,建立肩负社会责任感的正确价值取向。
社会课程基本内容:志愿服务、公益宣传、研学旅行、学农劳动、工厂体验等。
二、优化组织形式
网络资源和自然资源相结合的整合方式。根据劳动课程规划和劳动课程设置,一方面线上线下多渠道多途径收集相关课程资源和整合利用;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利用网络平台资源进行沉浸式学习,提取有效资源,将科学的方法运用到劳动过程中,保障劳动教育的顺利进行。
自主劳动和合作劳动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根据劳动课程的分类不同,家庭劳动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完成为主;学校劳动课程和社会劳动课程主要以合作劳动形式为主。不同的劳动课程体现了培养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树立劳动品质等共性特征,也分别表现出自主参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协作共同发展的品质。
三、进行宣传倡议
调查需求。通过问卷星或者钉钉问卷,根据现有现状调查教师和学生开设课程类别的实际需求和开展形式的最佳期待,为学校统筹构建课程提供参数。
广泛宣传。公布课程类别和基本操作形式,以及评价方式等。
发出倡议。根据劳动课程的时间、内容、场地、授课教师、范围参与等方面,利用微信或视频号、班级钉钉或微信等公众平台,对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发出倡议,以期得到最大化的支持。
四、分步系统实施
建立明确的实施程序。根据基本资源和网络资源,结合学情校情实际,坚持“学习、实践、展示”三步走。
多形式开展劳动实践。根据劳动课程要求开展了一系列劳动实践活动,如一年一度的文化节之“美食节”、定期的家务才艺比拼、不定期的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多形式的劳动实践增强劳动观念及意识,全方位体会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和责任感。
多样化展示劳动成果。一方面,利用线下宣传平台展示优秀劳动成果和先进劳动个人,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利用微信、钉钉、美篇等智能平台,以图片、文字、视频等方式展示劳动实践过程、劳动作品及劳动感悟等,增强学生的劳动满足感和幸福感。
五、开展劳动评价
根据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育人功能和价值,着眼于核心素养和 “五育并举”的目标,注重评价的教育和激励功能,构建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充分利用智慧教育平台即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制定劳动过程评价及劳动结果性等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劳动精神等劳动素养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内容*度。根据家庭课程、学校课程及社会课程等课程分类,基于全方位劳动育人的理念,明确劳动教育评价内容包括劳动态度、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四个维度。
六、基本收获
实现了学科的融合教育,推动了“五育并举”的全面实施。劳动教育成为了实现“五育并举”的有力支撑点,需要学生们综合各学科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树立了家校的共育理念,建立了家庭课程的常态机制。传统的家校沟通如电话、微信等形式的一对一单向沟通,学生的覆盖面会有较大的影响,利用类似于钉钉这个快捷、高效的互通平台,以“劳动教育”为纽带,家长在学校课程的指导下,明确协同育人的意识,从态度上、技能上、程序上指导孩子,及时给与孩子鼓励和评价,督促和激励孩子们参与劳动,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劳动创新的意识;同时,家长在家庭生活中不断挖掘孩子参与劳动的合适机会,形成家庭劳动的常态机制,让家校共育的基本要求在无声无息中悄然实现。
挖掘了教师的才艺特长,提升了教师工作的幸福体验。在实施劳动课程的过程中,除了专业教师外,大批具有特殊才艺和专长的老师们能够很好地发挥用武之地,在实现学科教学的价值之外,能够释放自己的才艺和专长魅力,让他们更充分体验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意识,促进了*能力的深度发展。在学生充分体验劳动过程、培养劳动品质的同时,充分利用教育智慧平台的丰富资源,进行沉浸式学习,系统掌握相关劳动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方法,作品展示给学生提供了信息技术、摄影、文学、音乐、绘画等多技术的充分利用,多学科的融合教学让学生的身体、心理、价值观在劳动体验过程中不断完善,坚定目标追求,明确奉献社会的价值取向,发展了学生的*技能。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