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育部央馆人工智能试点校、青岛市人工智能示范校、区智慧教育优秀组织单位,青岛西海岸新区黄岛小学以人工智能教育为引领,依托教育云平台,推动智慧育人、智慧管理、智慧发展,塑造了智慧校园的新形态,提升了学生的跨学科融合的综合素养,走出了一条自己的人工智能教育发展之路。对此,中国教育电视台还进行了相关新闻报道。
黄岛小学立足学校实际,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智力发展阶段,梳理人工智能的学科知识和教育资源,建成“分体系,共学科”的课程体系,实现人工智能教育小学阶段全覆盖,并逐步构建形成以计算思维、数据思维与算法思维为核心的“三思”人工智能学科知识框架。
开展以人工智能与信息科技融合教育的普及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以及培优型课程。在配备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室,分别配有姜莉老师、孙宇老师人工智能工作室的基础上,开足开齐人工智能教育课程,1-3年级每月至少一节课,其他年级每月至少两节课。
在日常教学中,推出了人工智能课程作为普及型课程的拓展。学生不仅学习了人工智能的特点、体验了其在生活中的运用以及感受到它的无处不在,还深入了解了智能学校的概念,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设计校园讲解员,探索人工智能在校园中的应用。
同时,在普及教育基础上,对部分有进一步创新研究人工智能知识,智作更有创意的学生进行拓展教育,在拓展教育基础上,再进行对人工智能的核心模型与算法有个基本了解,进一步迭代和完善人工智能智品的培优培养。
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的实施,教师是至关重要的核心资源。学校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模式,例如专家讲座、专业课程、线上资源与经验互动分享,提高教师的人工智能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同时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和教学创新能力。
孙宇老师创造性地将美术与人工智能教学进行融合,开创了我校的动漫课程,并打造了极具特色的动漫社团,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中国教育报和光明日报相续报道。
姜莉老师负责学校央馆人工智能课程应用教学授课,她积极参与区市的重点课题研究。2019年开始,她在实践中探索人工智能编程课堂的教学策略,经过理论和实践的探索,研发“缩-扩-缩”的编程教育模式,基于此模式的论文在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第三届STEM发展大会上得到年度最佳STEM教育资源奖。自主研发的《STEAM+AI自主探究学习系列课程:倾听外面的世界》收录为中国教育学会全国人工智能应用案例,该课程下学生创作的作品在省市区各类比赛中屡夺佳绩。
防溺水设计的“海洋暗流预警监测装置”、专为盲人设计的“AI智能厕所”、给老人量身定做的“智能小屋”等等小发明创造,在黄岛小学的实验室随处可见。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人工智能社团特色课程,在STEAM教学基础上搭建以动手为主的发明创造,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体验科技带来的乐趣,进而探索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我们选择基于STEAM理念的跨平台融合创新人工智能教育新模式,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探究人工智能项目来源,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和自己所学发挥想象力和创作力完成属于自己团队的作品。”姜莉老师介绍,这不但满足了孩子们求知的*,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
学校倡导在拓展教育的项目中,学生都至少有一件人工智能制品。教师从这些智品的动手创作程度,进行培优教育。学生的创意都是根据他们的生活实际,结合人工智能基础知识的学习,自主探究的后的创新想法,这时教师给予指导,学生做出来的众多作品可以用来展示、交流、宣传、比赛等,家长也会亲身感受到学生的整个创作体验过程。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